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团队建设 > 专业介绍 > 正文

必威团队建设概况

2022-04-19文字:
  1. 学科简介

本学科发端于1978年成立的必威betway外语系,形成集本科、硕士层次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科研并举的学科格局。1993年获得“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英语语言文学”(2006年)、“俄语语言文学”(2006年)、“日语语言文学”(2004年)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999年由“翻译理论与实践”更名)四个二级学科方向。2010年获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涵盖英、俄、日三个语种的口笔译方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的团队队伍,六个研究中心为公司产品提供支撑。本学科积极推进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事业发展,确立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1. 学科方向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形成了四个学科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理论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为主,做基础的外语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对比研究以及理论本土化研究;向民族地区第二/三语言习得、外语与当地民族语言以及方言的对比研究、民族地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应用语言学的领域拓展。该方向研究强调语言类型学和语言本体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语言学博士10人,教授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获省部级奖项4项。

翻译学:以内蒙古政经等文献资料多语种对外话语翻译与传播、蒙古族典籍译入与英日俄对外翻译研究与实践、英日俄对外话语翻译平台为主要特色,且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并重;蒙古族蒙汉英互译对外翻译文化史研究、内蒙所藏日本侵华时期资料的翻译与研究、蒙古族民俗学专著的日汉互译、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为研究优势。博士6人,教授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及教育部课题4项,CSSCI论文11篇,翻译300余万字,获省部级奖项5项;内蒙古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单位。

外国文学:以英日俄等语种外国文学中的蒙古题材研究为优势;以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左翼文学史研究为特色;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别文学研究;日本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百年外国文学蒙译作品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及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近五年入选国家社科文库成果1项,博士9人,教授3人,承担国家社科课题3项,获省部级奖项3项。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以聚焦蒙古民族形象研究,与临近国家日蒙俄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展开文学文化比较研究为优势;与美加澳少数族裔土著文学比较研究;以东北亚文化为基础,展开多语言文化接触、融汇研究,注重语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东北亚语言文化英日俄数据库为特色;兼顾北疆民族文学研究与外译传播。与蒙古学、民族学跨学科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博士9人,教授3人,3人通蒙语,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课题4项,获省部级奖项2项,自治区东北亚研究所跨文化研究基地。

 

3、主要学术成果

 

语言学方向聚焦系统功能语言学,着眼民族地区语境,开展理论探讨和语言对比研究。理论上,重新思考了限定系统的描写方法,认为限定在人际上还可构建说话人的主客观身份;在概念上以构建自身介入度的方式构建参与者的参与度;在语篇上可凸显过程;限定的功能对其语法化提出更高要求,区分人际主语与概念主语尤为必要。实践上,对于名词词组复合体逻辑依赖关系、名词词组在修饰语词序上的异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和类型学研究,认为挑选概念对于名词词组中心语的确定及其功能至关重要,形式项在名词词组中的功能包括挑选语、次要过程、结构标记以及数量语和类型语的结束成分,发现嵌入或者依赖关系是决定一个成分在名词词组结构中功能角色的重要因素,而词汇因素也可能决定形式项的功能。该系列研究先后获批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1项,完成专著3部,CSSCI与国外论文10余篇,获得内蒙古哲社优秀成果政府奖 2 项。在民族地区语境下的开展语言对比研究,对于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多样性和一体性有促进作用,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学理论和更加符合国家需要的学术话语体系有所贡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团队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构建”、教育部翻译教学指导委项目3项和内蒙古社科规划办项目“蒙古族文化遗产对外翻译与传播”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近40项;承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内蒙古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翻译文化工程项目”共11部,承担自治区重大横向课题“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日文档案翻译审校项目”4 期,翻译与校译 2500 万字,经费近 300 万元。与蒙古学、计算机科学合作,增强翻译时间和人才培养业务知识储备,确保现代科学技术对翻译应用能力的提升。团队在蒙古族典籍与民俗专著多语种翻译研究与实践、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翻译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等产出大量突破性原创贡献。完成翻译研究著作、教材近 10 部,译著 20 余部,2018 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蒙古中亚征服史》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获社科文献出版社年度优秀翻译奖。完成搜集与整理蒙古族历史文化翻译专题研究语料库,收录中英文语料达 120 万字。3 名毕业生在国内外高校攻读本方向博士。

 

外国文学方向发挥多语种、多学科以及教育部科研基地的学术优势,在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西方左翼文学研究成果卓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主持人魏莉教授)结项成果入选 2017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成为本学科首个入选文库的突破性学术成果,2018 年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加拿大左翼 文学批评史研究”。该系列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思潮对英国、美国、加拿大 三个主要英语国家文学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这三个英语国家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成果引起学界对西方左翼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关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建言献策,切实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该方向培养外国文学方向的学硕毕业生 60 余人,多人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读博,如北大、上外等。发挥本学科下加拿大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和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共同体作用,师生海内外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参加“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 学术研讨会”和“加拿大建国 150 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主持加拿大政府国际项目 7 项;获“加 拿大研究特别奖”2 项。

 

结合公司地处北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方向开展俄日蒙临近国家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比较研究、 蒙古族与美加澳少数族裔土著文化比较研究,以东北亚语言文化为基础的多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西诗学背景下的英俄汉跨文化接触与传播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蒙古族史学专著《匈奴通史》英译、俄汉学家克拉夫佐娃等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作品的比较研究、系列论文《巴斯曼诺夫的宋词 翻译》、《世界中西比较诗学的先行者——阿理克与中西比较诗学》等国家社科中华外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西方与蒙古、日本与蒙古文化对比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评估期内获得 3 项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培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学硕 20 余人。开设课程涉及蒙古学与中国语言文学等交叉学科,发挥学术队伍研究特长,为中国边疆形象在海内外的正面建构贡献文化软实力和锐实力,从跨学科、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角度为构建和谐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献言献策。

 

 

4、人才培养

 

近五年培养学硕219人,学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高。在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一学期以上的员工占17.6%,发表高水平论文约30篇。2020年毕业生考取博士5人,就读于南开、东北师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他均在区内外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教学、服务等工作。本学科重视学术对外交流,设有6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2个自治区级基地,建立海内外教 授联合指导研究生机制和日本九州大学境外实践基地。依托“部省合建”计划,与复旦大学等对口高校实施团队提升计划,融合民族地区研究优势,与本校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和“蒙古族及北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形成了较好的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硬实力与锐实力的历史性突破。

 

5、社会服务贡献

 

学科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融合民族地区研究优势,以两个日本研究中心为桥梁,在日语语言研究、日汉蒙社会语言文化接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中心是在必威betway与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资助设立的日本学研究机构,定期组织国际会议,拥有学术期刊。国际合作项目,如日本三菱财团“伪蒙疆政权时期日语教育史研究”、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合 作研究项目“梅棹忠夫的内蒙古调查资料与内蒙古现状”、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项 目“近代蒙古社会变迁与日本等周边环境”、国家重点图书规划精品项目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第三子项目“内蒙古外文历史文献”等。主办国际期刊《内陸アジア歴史文化研究》 主编单位,收录了大量海内外多语种研究日本历史文化学术论文和译文,成为国内外内陆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刊物。